国籍:中国
民族:汉族
出生日期:1911年
去世时间:2005年
职业:画家
简述:中国当代画坛重要代表人物
出生地:福建省福州市
代表作品:《水乡春色》,《荷萍》,《灵山秀水育新苗 》
国籍:中国
民族:汉族
出生日期:1911年
去世时间:2005年
职业:画家
简述:中国当代画坛重要代表人物
出生地:福建省福州市
代表作品:《水乡春色》,《荷萍》,《灵山秀水育新苗 》
郑乃珖出生在闽侯沙堤村的一个书香门第。在博学多艺的父亲郑世椿和祖父郑菊三的熏陶下,他从小就喜欢诗文书画,在乡里颇有名气。可郑乃珖常常自称是“笨伯”。那时,郑乃珖常独自从闽侯步行到福州城里,去观摩各裱褙店中的书画。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、太傅陈宝琛正好回到福州办学,郑乃珖听说陈太傅家中藏有不少书画,便通过亲戚、朋友的介绍,从陈宝琛管家那里借出不少作品,如获珍宝般一临摹练习。
郑乃珖尚未成年,祖、父便相继病逝。这段时间他曾砍柴放牛,入福州城内裱画店学艺,远渡新加坡、马来西亚诸国谋生并继续自学书画,为人作画、写对联。他成名之后画榕荫放牧时说:“那是为了追忆年少时清贫艰辛的生活。”他还为他母亲画过肖像,因为感激寡母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抚养他成人。之后,他稍有积累,北上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,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,并拜在艺术大师刘海粟门下。在吸取海派绘画精华过程中,郑乃珖有机会结识到云集上海的艺术名家,如张大千、钱瘦铁等,同时还获得鲁迅、李叔同、郭沫若等文坛巨匠的题词勉励。
上世纪50年代,郑乃珖曾在香港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。张大千看过之后十分赞赏。郑乃珖于是登门求教,希望能拜张大千为师。张大千谦虚地说:“拜师就不必了,我们可以做朋友。”从此,郑乃珖与张大千亦师亦友,交往密切。虽然张大千不要郑乃珖拜师,但在郑乃珖的心目中已经把张大千当作他的老师。
即使名震画坛之后,依然对老师刘海粟保持着作为学生应有的敬意。郑大干说,“文革”期间,刘海粟被打成“右派”,许多人不敢和他接触,郑乃珖每次途经上海,都要去看望他。知道老师喜欢吃虾,在餐桌上,他十分恭敬地把虾夹给老师。刘海粟曾经说过,自己有许多学生,画工造诣最好的有三个,郑乃珖是其中之一。
六十年代,郑乃珖返闽度假之时,在工艺大师郭德森家中偶见江曦漆画,大为赞扬:“此子已跳出漆画格局”。后经德森先生引荐,郑乃珖收江曦 为其得意门生,盘桓于其砚席之间,其水墨山水画风格突变,此后在郑乃珖的指导下江曦又自创了纵横笔法,成为了郑乃珖最得意的门生和闽台百米国画长卷第一人!
邓小平之女邓林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,得知郑乃珖恰好在北京,便托人询问能否拜郑乃珖为师。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她在一家酒店内办了一桌宴席,按照传统礼仪,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拜师仪式,成为郑乃珖的一个入室弟子。“邓林对我父亲很好,经常过来求教。”邓小平出访回来带的鲜花、邓家自己包的粽子、从老家带来的炊糕等等,邓林经常带来送给郑乃珖。
郑乃珖的住所栽满各种花草。除了每天照顾花草外,经常对着花草写生,观察它们的生长以及不同的姿态。有时为了等院子里的昙花开放,他会在深夜一直守在花旁。直到对着盛开的昙花写生完毕才回去睡觉。“父亲作画特别用心,甚至都忘记吃饭。我们也不敢去喊他。打扰他作画,他会生气的。”虽然年事已高,但直到前两年住院之前,他依然每天坚持作画。60年代,郑乃珖特意到福州动物园去观察老虎,特别留意老虎嘴边究竟有多少根胡子。“许多画家作画的时候都不留意这个细节,父亲却十分较真,跑去老虎笼前看了半天。”由于观察入神,郑乃珖不知不觉地凑近笼子,冷不防老虎探出一个爪子,一下就把他的脸给抓伤了,让家人好一阵担心。
周恩来邀请郑乃珖、李可染、黄胄等画家到北京进行创作。没想被江青诬为“文艺黑线回潮”。郑乃珖画的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被说成是鼓吹“危机四伏”。而12只各具形态的鸟儿,由于是黑墨水画的,也被牵强附会地解释成“破坏‘五七干校’”。60多岁的郑乃珖遭到了疯狂的批斗,随后被赶回福州。
1978年的夏天,国家请刘海粟、郑乃珖、叶浅予等五位国画大师到大连棒棰岛宾馆休息、创作。即将结束时,宾馆希望画家们留下墨宝,郑乃珖决定画一幅周总理最喜欢的马蹄莲。可郑乃珖画的时候,却怎么也调不好马蹄莲的雪白色,总是有点黄,急得他团团转。当时,宾馆请人专门出岛买回了合适的白色颜料,他终于调对了感觉,画出纯洁、高贵的马蹄莲,并在画作上题写了“鲜花献给敬爱的周总理”几个字。
郑大干回忆说,父亲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珍爱自己的画作,绝少将其出售。虽然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,但是郑乃珖却不将此作为谋生的手段,在他看来,作画只是自己的爱好。但是对于公益慈善事业,郑乃珖却毫不吝惜。1989年,父亲得知儿童福利基金缺少资金,于是他精心挑选了100多幅自己的作品,拿到香港举行义卖,当时卖出十多幅,共100多万港元。父亲一分不剩地全部捐给了儿童福利基金。为此,他整整准备了一年。
郑乃珖与齐白石所处时代相同,但由于他们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,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气质方面的不同。齐白石由务农而做木工,自学成画家后一直鬻画为生。而郑乃珖则从砍柴放牛,用树枝习画开始,一生都以画相伴,追求艺术“以学识酝之,以涵养酿之,以性情化之,以精神造之,故其作品酣畅恣肆,蕴籍淳厚,神采逼人”。
由于郑老先生一生辛勤耕耘和广览博收及为人热情豪爽,性格开朗豁达,敦诚朴实,所以对绘画有独到的把握。他的画多以山水为主,大气质朴,自然天成,毫无矫揉造作之感。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,郑先生毅然离开闯荡数年的香港,只身北上来到古都长安。先在西北美协国画研究室为专业画师,后调西北艺专(西安美术学院前身)国画系任教;对于郑先生艺术精神质的飞跃确是不争之事实。“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”他始终怀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,用自己的画笔将眼前的一切画下来。大西北有着特殊的涵育力,它与温润秀丽的东南海疆相反,干燥雄浑,茫茫之沙漠和海涛般的峰峦包孕着神秘与力量。老先生常站在巍巍华岳之颠,遥望着天际中逶迤而来一条巨龙,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--黄河,甘美的乳汁滋润着炎黄儿女数千年文明史。岁月倥偬,弹指寒暑二十余易,郑先生从中年步入老年,青丝变白发,人生精力最充沛,思想最成熟的也是这个阶段,他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,迎来金色的收获季节。
因历史的原因,郑先生自然难逃“文革”之浩劫,学校教学停止,个人艺术实践中断。尤其是七十年代初,他应周总理之邀赴京为北京饭店等宾馆作布置画,在“四人帮”掀起的“批黑画”恶浪中首当其冲。绘作“僵花”被指谪为丑化执政党思想僵化,十二只寒鸦则成攻击“五七道路”,欲加之罪、何患无辞?艺术成政治争斗之牺牲品,艺术家在强权梏梗下只能束手待毙。在备受折磨摧残下郑先生愤而退返家乡福州。亲情乡谊逐渐慰藉、滋润着他那残损的心灵,挺起被压弯的腰杆,满怀信心地继续艺术历程的跋涉。
改革开放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,郑老返回了城市,他以从未有过的热情连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。从他的画,你也许可以读出他的豁达、睿智,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。也正是对这种直渗入心灵深处的形象感受,驱动着他以更生动的形式来构筑生命本体与生存重负之间的张力。先是受命筹组福州画院、恢复美协事务,致力振兴八闽画坛。继而应邀参加政协、人大会议参政议政,为文化之发展、精神文明之建设呕心沥血,并数度远涉重洋,弘扬国粹,可谓老当益壮。
郑老先生是一位体验型的画家,多年来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、反映时代、富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。这些作品不仅显示了他对生活、对生命精神的深刻感悟,也显示了他对艺术虔诚、执著的追求。在艺术创作中,老先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,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一如他的生活态度:平和、自然、敏锐。他对生活的平视姿态使他能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取表现的冲动,从真实的感情出发进入创作领域,或许,这就是观众能与他的作品产生亲切感和被感动的缘由。
如果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,你当然可以不重视它的规律,可以信马由缰,但终究会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郑先生兢兢业业授人以“艺”,更满腔热情传人以“德”,而中国画论正是把道德品质在首位,以人生文化推论艺术境界。所谓“士先器而后艺”、“德成而上,艺成而下”。言传必身教,凡是与郑先生有过交往的人,都从他那纯真笃厚的学者风度,谦虚诚恳的君子气质中体会到一种凛然正气。他襟怀坦荡,十分厌恶趋炎附势、尔虞我诈之恶习;自奉淡泊,却将稿酬百万港币捐赠社会公益事业,其高风亮节形象在物欲横流之当下倍感光彩照人。
郑先生对绘画有独到的把握。他的画多以山水为主,大气质朴,自然天成,毫无矫揉造作之感。这与他为人坦诚、豁达、朴素是分不开的。一幅咏梅更是笔格,人格的充分体现。王畴的字纵肆狂野。简约飘逸,更有超迈味,在超越与回归的探索道路上,在花开花落的自然里程中,散发着迷人的芬芳。在不少优秀作品中,于“工”字上可谓下到了功夫。郑乃珖的工笔花鸟画便是走这样的路。在他的作品《幽禽》、将几只锦雉的不同质感,五彩斑斓的硬、软羽描绘得栩栩如生。他的《蜜柑》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几粒蜜柑的外形,深入具体地去刻画一粒剖开的蜜柑丰富的内含,画得佳果鲜美可人。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崇尚以书入画,郑乃珖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也是以书入画,如:《报春》,梅花的花用工笔没骨,而枝干则基本上以写意笔法画出,使画幅显得别开生面。看郑乃珖先生的画,将工笔花鸟表现得如此丰富,达到这样高度的更是难能可贵。可以说完全摆脱了工笔写意的界线,二者结合得巧妙而不露痕迹。除了在笔法上的突破外,郑乃珖先生在工笔花鸟画的意境、取材、构图、造型、用线、敷彩、题款、盖章等方面都有自己大胆的尝试,都有对前人藩篱的大胆突破,从而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特色。
中国画讲究意境,认为它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,还强调意境清新,要求画面体现出的情趣境界不落俗套,令人观之新奇悦目。郑乃珖画作的意境便是如此。他笔下的许多作品的花木已不再是标本式的折技画,而倾注着画家深情的花木。三角梅的热烈,蝴蝶菖的幽雅,丁香花的郁馥,柱顶红的夺目,绣球花的缤纷,紫薇花的浪漫,梨花的含情……无不令人举目留连,喜爱非常。前人咏梨花云:“梨花一枝春带雨”郑乃珖先生画梨花时就把握住梨花这一最佳神采,把握住前人这一诗意,他的《雨过梨花翠欲流》将梨花通过青石的对比,通过对花朵的细腻描绘,使那一枝梨花显得清丽可人,带露盈盈,这样的画作境界能不清新吗?他的《霜叶甘菊》画材不多,却注意到动静相乘,一只螳螂舞臂扬须,给静谧的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和盎然情趣,看着这画就象在品味着一首情调优美的小诗。他的《闽海鲜蛏》注意对静中有动的海蛏各各不同形态的刻画,细腻表现了蛏的鲜活。睹物思情,看到这么美好的家乡风物,恋乡之情能不油然而生?象《幽禽》画上的五只锦雉,都不做正侧停立,而是有的举头,有的右瞻,有的转肩,有的的俯食,那脚也是一驻一招,一跨一甩,把对象画得极为生动,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。《白描牵牛花》集中的地方花繁叶茂,盛开的牵牛花一朵挨着一朵,热闹非凡,而出梢的一枝花朵袅袅婷婷,柔藤在微风中荡漾,那情态画得多洒脱,既真实又优美,这种疏密得体的描绘和布置,给画幅平添了清幽的抒情调。《蓬莱九鲤》那一丛白描的龟贝,叶子大小相间,抑扬向背,枝条叶柄纵横交错,前伸后展,但是,除了让人感到真实外,一点没有散乱的感觉,而是乱中有序,穿插得体。《蛤》画的是闽海时鲜。画中的构图有聚有散,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花蛤在散列中的不同角度的形体变化,使之相互照应,形成有机联系的画面,把花蛤这种不入画谱的时鲜画得色彩斑斓,情态不一,十分可爱。《碧桃》一画,画家取回抱的势态画桃花,舍弃了繁杂,舍弃了桃花枝头过多的叶,而集中描绘了深浅交叠,交相掩映的一簇花朵,这取势多么优美,这组合主体形象多么鲜明,这样简炼又丰富的表现手法,确实是工笔花鸟画中难得的佳作。郑乃珖先生的画作用线以兰叶描为主,遒劲挺拨,线条或粗或细,或断或连,或方或圆变化多端,且干湿浓淡并用,极具写味。特别是到了晚年,有时在生宣上作白描,用笔苍劲浑圆,生涩老辣,毫无拘束,完全进入到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。刘海粟称赞他曰“精深笔法,豁然心胸”。
郑乃珖的画用色敢于对比,善于对比,又能在对比中求调和,因而他的工笔花鸟画作给人的印象是十分鲜明,艳丽雅逸,清新悦目。此外,除在工笔花鸟画领域中,在写意花鸟、山水画、人物画领域中,郑乃珖先生也均有建树。他的泼墨泼彩山水,笔墨酣畅,元气淋漓,大气磅礴。他的许多山水小品以西北山川为描写对象,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。郑乃珖先生的绘画艺术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。他先后出版有《郑乃珖画集》、《郑乃珖集锦册》、《郑乃珖百花画集》等二十余种个人专著画册。邓颖超同志赴日参加周总理诗碑揭幕礼,带去郑乃珖先生的工笔精品《马蹄莲》送给日本人民。国家体委举办的《冲出亚洲,走向世界》的展览,一进展厅,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幅画便是郑乃珖先生的雄鹰图——《一击长空三万里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