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生日期:1910年4月8日
去世时间:1965年5月7日
简述:开国上将
外文名:Sasha(俄文)
别 名:刘兴昌、刘振东、王松(化名)
国 籍:中国
民 族:汉族
出生地: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
职 业:军人
毕业院校:红4军随营学校、抗日红军大学、伏龙芝军事学院
信 仰:共产主义
主要成就:参加了文家市战斗、第二次攻打长沙、吉安战斗
代表作品:《红军野战参谋长业务条令》、《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》、《斯大林给拉辛的信》等
军 衔: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(1955年)
出生日期:1910年4月8日
去世时间:1965年5月7日
简述:开国上将
外文名:Sasha(俄文)
别 名:刘兴昌、刘振东、王松(化名)
国 籍:中国
民 族:汉族
出生地: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
职 业:军人
毕业院校:红4军随营学校、抗日红军大学、伏龙芝军事学院
信 仰:共产主义
主要成就:参加了文家市战斗、第二次攻打长沙、吉安战斗
代表作品:《红军野战参谋长业务条令》、《斯大林论克劳塞维茨》、《斯大林给拉辛的信》等
军 衔: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(1955年)
刘亚楼(1910.4.8—1965.5.7),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,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人。在革命生涯中,历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支队政委、团政委、师政委、师长、纵队副司令员、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、教育长、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、东北野战军参谋长、东北军区参谋长、四野兵团司令员等职。先后参加了文家市战斗、第二次攻打长沙、吉安战斗、中央苏区历次反“围剿”、突破四道封锁线、强渡乌江、进攻遵义、四渡赤水、夺取泸定桥、直罗镇战役、东征战役、苏联卫国战争、三下江南、四保临江、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抗美援朝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空军司令员、国防部副部长等职,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,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、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。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。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,终年55岁。
人物生平
早年经历
1910年(清·宣统二年)4月8日,刘亚楼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刘亚楼原名刘兴昌,生父刘克芳,生母曹秀孜,家住月形下,没有田地,单靠刘克芳上山砍柴卖过日子。刘兴昌就诞生在一座破旧的泥木结构的上厅右厢房里。曹氏生下刘兴昌后卧床不起,第二天就病亡了。父亲无力抚养他,把他过继给同姓好友刘德香,由梁玉娣喂奶抱养,取名刘振东。
1919年(民国八年),刘德香见刘振东天资聪颖,宁可委屈自己的孩子不上学,也节衣缩食把刘振东送去读私塾。
1920年(民国九年),刘振东上崇德小学。
大革命时期
1924年(民国十三年),刘振东入湘店高等小学。
1926年(民国十五年),刘振东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。不久辍学回乡,任教于崇德小学,在校长刘克模的引导下,接受进步思想,开始从事革命活动。曾联络48名热血青年成立“铁血团”,并被推举为农民组织“大青年会”领导人。
土地革命时期
1929年(民国十八年)8月中旬,刘振东由张涤心、李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,并更名刘亚楼,表示跟党永远干革命,更上一层楼。9月,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在闽西游击队任班长、排长。因其胆大心细、完成任务出色,得“精灵兵”美称。12月,入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。
1930年(民国十九年)起,刘亚楼在红12军任连长、营长兼政治委员,在第4军第3纵队任第8支队政治委员,曾参加文家市、第二次攻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。后任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,第11师政治委员,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、政治委员等职,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“围剿”。在行军和作战中重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注重对官兵进行群众纪律和爱国主义教育。
1934年(民国二十三年)10月,刘亚楼随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,与师长陈光率部担任前卫,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,诸如突破四道封锁线、强渡乌江、进攻遵义、四渡赤水、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。
1935年(民国二十四年)6月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(今小金)会师后,刘亚楼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、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(又称陕甘支队)第2纵队副司令员。到陕北后,任红1军团第2师师长,参加直罗镇、东征战役。
1936年(民国二十五年)6月,刘亚楼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,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。
抗日战争时期
1938年(民国二十七年)1月,刘亚楼任抗大教育长,协助林彪、刘伯承、罗瑞卿等组织教学工作。
1939年(民国二十八年),刘亚楼到苏联,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。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俄语,很快攻克了语言关。
1942年(民国三十一年),刘亚楼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实习,被授予少校军衔,并参加苏联卫国战争。
1945年(民国三十四年)8月,刘亚楼随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对日军作战。
解放战争时期
1946年(民国三十五年)2月后,刘亚楼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,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。着力加强司令部机关的基本建设,举办参谋训练队,翻译《红军参谋业务条令》,培养和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能力,并组建测绘学校,训练绘制军用地图的专门人才。同时参与组织指挥三下江南、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、秋、冬季攻势作战。
1948年(民国三十七年),刘亚楼任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参谋长、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,协助林彪、罗荣桓组织实施辽沈战役和入关行动。平津战役中,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。战前,多方收集、分析敌情,亲临第一线选择主攻方向,并根据平津前线总前委的意图,提出“东西对打、拦腰斩断、先南后北、各个击破”的作战方针。
1949年(民国三十八年)1月,刘亚楼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,经29小时激战,全歼守军13万人,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。4月,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,率部进军中南。
建国之后
1949年10月,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,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。在空军初创阶段,在原航空学校的基础上,组织建立了哈尔滨轰炸机学校、长春轰炸机学校、锦州驱逐机学校、沈阳驱逐机学校、济南驱逐机学校、北京南苑驱逐机学校、牡丹江运输机学校(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、第2、第3、第4、第5、第6、第7航空学校)等7所航空学校;主持制定了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,迅速组建空军部队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参与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。朝鲜战争结束后,带领空军部队担负日益繁重的国土防空任务。曾总结制定“一域多层四四制”的航空部队战术原则;提出“稳步前进、完成计划、提高质量、保证安全”的飞行训练方针;主持编写空军首批各种条令、条例、教材、操典和训练大纲;先后领导建立空军学院、空军工程学院、高级专科学校、航空学校、航空预备学校等29所院校,为全面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,使空军部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、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国防力量。
1959年9月,刘亚楼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员,后被推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。
1960年,刘亚楼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。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、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。
1964年,刘亚楼被选为中国人民航空运动协会名誉会长。
1965年5月7日,刘亚楼在上海病逝,享年55岁。